核心观点:东北地区资源、产业、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很强,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。从长远来看,东北具备经济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,再大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。只要我们改革不适宜的体制机制,改善投资环境,敢于担当、狠抓落实,就一定能实现振兴东北的目标。
“到2020年,东北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.2%,为东北地区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、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奠定坚实基础。”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滚石上山、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,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《东北振兴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明确总体思路,描绘发展目标,提出实现路,为打赢振兴东北这场硬仗指明了努力方向。
改革开放30多年,我国经济发展能够交出亮丽成绩单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为国家建成独立、完整的工业体系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,这一体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如今,由于结构性、体制性矛盾,加上我国经济呈现出形态更高级、分工更复杂的发展趋势,曾经的“共和国长子”落后了。
近年来,面对经济下行压力,东北经济遇到了不少困难。尤其是2014年以来,东三省经济增速在全国居后,这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几年来没有过的现象。据报道,2014年,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GDP增速分别为5.6%、5.8%和6.5%,位列全国倒数第二、第三、第四位。2015年,辽宁、黑龙江、吉林GDP增速分别为3%、5.7%、6.5%,辽宁排在全国末位。2016年1-9月,在经济增长方面,辽宁增速为-2.2%,吉林6.9%,黑龙江6.0%,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.7%;东北在全国“四大板块”里垫底,增速也偏低。内外部不利因素交织,严峻形势前所未有。振兴东北经济,已经不只是三个省的发展问题,而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。对于振兴东北经济,我们必须保持高度重视,要拿出扎实有效的措施,让这个老工业基地重新“旺”起来。
着力振兴东北经济,需要改善投资环境。近年来,关于东北经济“断崖式下跌”、“塌陷”、“失速”等言论不绝于耳,更有甚者以“投资不过山海关”来唱衰东北。对于东北而言,投资环境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快慢。2016年以来,为让东北再振兴,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让投资者看到了希望,也给东北经济发展提供了硬保障。去年4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出台了《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》;8月22日,《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(2016-2018)年》印发;12月19日,《东北振兴“十三五”规划》印发……在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的同时,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自身的升级改造也在加速。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东北经济的“根”扎得更深、更牢,为东北经济发展激发了强劲的内生动力。
着力振兴东北经济,如何摆脱尚未解决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是一个不容回避、亟待处理好的问题。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困境在《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》中有很直接的表述:市场化程度不高,国有企业活力不足,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,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,思想观念不够解放……要解决发展矛盾、突破困境,重振东北经济,就需要新思维、新思想,在技术创新和制度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持。两者只有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,才能取得双赢。
千里沃野播希望,白山黑水谱新篇。东北地区资源、产业、人才、基础设施、区位等支撑能力很强,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。从长远来看,东北具备经济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,再大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。只要我们勠力改革,构建起同市场无缝对接、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,各地各部门明确主体责任,把握机遇、开拓创新、敢于担当、狠抓落实,就一定能谱写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新篇章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(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 张胜磊)